随着城市更新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持续不断的增加,其处理问题也慢慢的变成了一大难题。相对于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具有无病菌、可直接利用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由于建筑垃圾数量庞大,在收集、处理和利用等环节中均存在如下困难和问题:一是源头控制不力,建筑垃圾产生量大。二是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拿地难,企业运行风险大。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很多地方未将建筑垃圾配套设施建设纳入规划,造成建筑垃圾处理设施无用地指标。三是缺乏规范的处理程序,处理技术落后。各个地方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管理措施各异,缺乏统一标准。四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困难。
建议:一、强力推进源头减量,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出台政策,加强建筑设计企业的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确定基准标高时,要求其最大限度地考虑开挖与回填量,实现渣土就地平衡和利用,避免建筑渣土远距离外运。同时,优化建筑规划设计,科学选用建筑材料,推广装配式建筑,从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和造型、建材选择和建造方式等环节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二、加强规划引导,合理设置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议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对未来几年建筑垃圾产生量进行测算,在符合规划、环保要求的前提下,本着“就地就近填埋或资源化利用”的原则,合理地布局建筑垃圾末端处置设施。
三、明确相应处理程序,提高再生利用效率。建议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指导相关单位加快建筑垃圾分选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申请各种技术专利。使用和推广国产化移动式处置设备,科学设计和布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生产的基本工艺线。学习新加坡等国就地处理建筑垃圾的做法,从源头上控制建筑垃圾的增量。
四、加大产业扶持力度,提升公司生产积极性。建议国家相关部委研究制定刚性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推广应用办法,将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纳入政府建设项目优先采购范畴,确保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能获得有效地推广、使用。
目前,农村地区部分自建房子抵抗地震能力严重不足,成为造成重大伤亡的重要隐患。建议
一、开展全国地震易发频发地区农村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优先安排地震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灾害重的西部省区摸清底数。
二、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农村住宅加固改造,特别是要尽快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土坯房改造工程。
三、将抗震设防纳入制度化管理,加快推行农村住房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考虑西部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实际,提高农村危险房屋改造及抗震房改造的补助标准。
四、加强对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农村自建房实行全程监管和验收工作。
近年来,城市地下管网井道因易燃气体浓度过高导致地下管井爆炸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城市公共安全。建议
一、加强新建地下井道的通风设计,定期对地下井道进行排气处理,确保空气流通顺畅。
二、在城市地下管网井道中,应设置易燃气体浓度监测系统来进行常态化监管,并同时建立应急预案。
三、除技术层面的防范措施外,针对特别是社区地下管道井口周围和人员流动性大且容易聚集的位置周围进行风险警示公示,利用公共宣传媒介、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
电梯安全已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建议
一、完善电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电梯安全的责任主体,制定电梯中修、大修(更新)技术评估标准和强制报废标准等技术性规范标准。
二、支持探索住宅电梯维修(更新)资金的二次筹措机制,逐步解决电梯无钱维修、长期拖欠维保单位费用等情况导致的安全风险隐患问题。
三、出台激发鼓励措施,鼓励和引导各地建设电梯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对电梯运行和维保情况的实时监测。
四、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各地根据工作实际,增设专职从事特定种类设备安全监管岗位,加大住宅区电梯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西南农村地区储水、净化和供水设施建设年代久远,管道老化、水压不足、漏损率高等问题都会存在,极度影响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基础性水利工程公共财政投资增长机制,强化政府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
二、组织编制西南农村地区饮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大饮水安全保障研发投入,推进净水及治污技术协同创新。
三、重视信息技术方法的应用及普及,推动水行政部门及时全面掌握水利信息,从而加强对水源地的环境监视测定,水质安全的风险预警,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置等。
一、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带动和激励地方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和整合力度,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和规范化建设。同时,加大地方专项债券对农村规模化供水的帮扶力度,并将具有公益属性的小型供水工程建设资金,由中央统筹纳入地方政府一般债券限额内安排落实。
二、出台《农村供水管理条例》,逐步加强农村供水管理,明确主体责任,强化行业监督管理,规范农村供水用水工作,保障农村饮用水质量和安全。完善农村供水良性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将农村供水水价纳入政府定价目录清单管理,保障供水单位和用水户的权益。
“高质量输配水模式”作为供水优选模式,可以让百姓用水更舒适、更节能。建议
一、主管部门出台行业指导性文件,取消屋顶水箱,削减水箱使用量,降低水龄,保障龙头水水质,减少清洗次数,提升居民用水满意度。
二、居民多层供水采用“直供﹢叠压”的供水模式,一、二层采用市政直供,三层及以上采用叠压模式或低位水箱﹢变频供水模式,提升压力补偿。
三、出台相应指导性文件,根据真实的情况,水厂用泵应采用全变频智能控制,实现动态自动调节,提高供水企业产销差率。
四、建设智能调蓄泵站,实现逐级加压和集中调蓄功能,集中智能水龄管理和优化管网配水。
我国各地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都会存在法律和法规依据不足、体制机制协同低效等卡点问题。建议
一、加快制定《城市更新条例》。立法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城市更新活动中的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提高法律、法规、规章的质量和效能。
三、建立“投、融、建、运”城市更新一体化发展模式,拓宽城市更新资金筹集渠道。构建多方参与机制,搭建城市更新各方参与主体高效对话平台。
消费城市建设热潮下,城市更新面临若干问题,建议
一、大城市的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需要突破城市行政管辖边界的限制,空间布局转变为中心城区和外围紧密连接的“八爪鱼”模式。
二、老城更新和新城提档双轮驱动,强化消费城市的发展动力。提升新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
三、推动城市土地的综合利用,缩短居住和消费的空间距离。在符合安全等条件下,对现有商业、商务办公建筑增加文化、体育、教育等功能。
一、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城市更新的目标定位、内容方式、实施路径及支持政策。
二、完善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管理机制,建立城市更新基础数据库。探索创新规划土地支持政策,平衡好经济与公共利益。
三、支持地方设立专门的城市更新职能机构或市级层面的城市更新领导小组,健全城市更新协商共治和公众参与机制。
四、创新城市更新的投融资模式,整合利用城市更新相关各类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地方专项债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