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位于广西东部,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交界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大理石、花岗岩、黑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藏60余种,其中大理石初步探明储量达2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大理石资源总量的八分之一,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白色大理石资源产地,是广西发展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的主阵地。
近年来,贺州市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围绕大理石矿无序开采等问题,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与要素配置、坚决整治矿山生态环境、数字化赋能资源开发监管,不断推动碳酸钙产业升级,构建了“矿山开采—天然石材及工艺品—碳酸钙粉体—人造岗石—复合新材料—碳酸钙固废综合利用”的“一石多吃、吃干用净”生态循环产业体系,促进了矿产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现了“点石成金”、有限矿产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推动形成碳酸钙产业生态化。
贺州市从规划引领、资源配置、生态保护、综合利用等全过程保障了碳酸钙产业高质量发展。贺州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以明晰资源储量为基础,合理规划矿产资源重点开采区、集中开采区,通过采矿权整合、采矿权配置向下游高端产业倾斜等方式优化矿产资源配置。按照从矿产开采到原料加工、废石利用、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生产的产业格局,从“山上”到“山下”做好矿山开采和产业用地保障,引导矿山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通过科学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协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通过数字化赋能矿产资源开发监管,创新探索了“一石多用、吃干用净”的碳酸钙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实现了矿产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与最大价值显化。
一是开展资源调查,摸清矿产资源储量。贺州市开展矿产资源储量调查,已查明资源储量的有金、银、稀土、饰面花岗岩、饰面大理岩、水泥用灰岩、硅灰石等60多种矿产,主要优势矿产为大理岩、花岗岩、钾长石等。其中,大理岩是贺州市碳酸钙产业的关键矿产,已查清全市大理岩集中在平桂区望高镇、黄田镇一带,现有大理石矿山32座,大理岩矿石预测资源量26亿立方米,保有的大理岩资源量约7.93亿立方米,占广西大理岩保有资源量第一位,为碳酸钙产业高质量发展摸清了资源底数。
二是合理规划矿区分布,引导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加强规划管控,优化矿产资源开发格局。出台《贺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设计(2021—2025年)》,围绕资源分布情况,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管控要求,在平桂区望高、黄田一带划定平桂区大理岩重点开采区、集中开采区,明确重点加强饰面用大理石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制定准入条件,引导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严控新增采矿权,实行最低生产规模准入条件控制,新出让的碳酸钙大理石矿山要求年生产规模须达100万吨以上,现有矿山在办理采矿权延续时原则上应达到矿山最低开采规模要求。
三是提高矿产和土地资源综合配置效率,增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矿产资源配置方面。整合采矿权。开展了两轮大理石矿山优化整合,禁止“一矿多开、大矿小开”,撤销、合并小矿山,推进集中连片开采,确保矿山开采规模与矿床储量相适应,将平桂望高镇牛塘等大理石重点开采片区44个采矿权整合为9个,引导矿山开发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保障碳酸钙产业的采矿权配置。建立资源优质优用、梯级利用原则,实行碳酸钙采矿权配置与碳酸钙深加工产品产能挂钩机制,优先向可降解塑料新材料、塑料母粒、高端涂料等高端产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倾斜,原则上将不再出让纯粹粉体为主要粗加工产品的碳酸钙矿山,鼓励碳酸钙产品供给由低级产品向高的附加价值产品转化,确保碳酸钙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价值实现。实行“净矿”出让。率先探索“净矿”出让,推进“净矿”出让前期与用地用林等审批事项的衔接,确保矿权出让符合规划、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要求。2023年全市实现“净矿”出让10宗,其中,碳酸钙采矿权1宗,出让矿种为大理岩,出让资源量为8185.79万吨,成交金额为13980万元,为总投资30亿元的生物降解母粒产业园项目提供了矿产资源保障。土地资源配置方面。按照矿石开采、基础原料加工、下游产业衔接、配套产业促进的石材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布局,从“山上”到“山下”做好采矿用地和产业用地保障。保障采矿用地。以划拨方式保障集中开发区高乐大理石矿山采矿用地692.79亩。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用地。在矿山“山下”就近布局石料加工项目和下游产业园区,在大理石矿石原料就近实行粗加工和仓储配置新增建设用地896亩;在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中为碳酸钙千亿元产业示范基地—贺州旺高工业区保障用地4.35万亩,近三年已落实碳酸钙产业项目用地共计144宗,土地供应面积达5220.73亩。
四是开展矿山综合治理,统筹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推行矿山“边开采边修复”。针对山体破坏严重、大片区域问题,开展平桂大理石矿山矿区范围内“边开采边修复”,共划定生态修复地块117块,累计投入约3.5亿元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牛塘、高乐两个大理石矿山完成5处孤峰削坡处理,完成复绿矿区面积2254亩。针对矿山排废问题,在平桂区大理石矿区原有7个排废区基础上,新增规划13个,容量约5000万立方米,满足矿山扩大生产及新增采矿权的排放需求,推动矿山容貌改观。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出台《贺州市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组织矿山企业采用修路至顶、自上而下、台阶式开采露天非金属矿矿山,引进绳锯、湿法机械钻岩等新开采技术,淘汰旧式无吸尘装置的钻孔机,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抑制扬尘,建设三级循环水池满足矿区生产用水,统一集中存放生产废渣,减少矿山开采环境污染。全市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4座,包含国家级1座、自治区级13座、市级30座。其中,平桂区大理石矿山中,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6座、市级绿色矿山10座,实现了矿山添绿。
五是数字化赋能矿山监管,维护矿产资源资产权益。搭建智慧矿山联合监管平台,采用矿山实景三维模型比对、矿区摄像头视频智能监控和矿产品调运动态监测等技术方法实现对辖区内各矿山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实时监管,及时有效地发现并制止矿山企业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实现“科技管矿”。平桂区依托监管平台,及时有效地发现矿山安全风险隐患,2022—2023年累计向矿山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98份,整改完成率达100%。构建碳酸钙产业共治平台,借助无人机、智能卡管理等技术方法对大理石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全流程监管,全面掌握各矿山开采计划、生产调运等情况,掌握矿山开采总量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对也许会出现的超量开采进行及时预警和处置,为矿山开采总量管理政策制定、基于矿山开采量规范大理石矿产资源税费管理等提供了有效支撑。截至目前,纳入该平台管理的有矿企100余户、加工公司1000余户、运输车辆2000余辆,已采集调运数据400余万条,监管矿石调运量达19301.66万吨,2021年至2024年7月,平桂区实现税费征收33.95亿元。
六是打造生态循环产业,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创新出台《贺州市平桂区大理石尾废矿渣综合回收利用管理办法》,鼓励矿山开采尾矿、工业固废等用来生产粉体、环保轻质砖、装配式建筑等,实现“变废为宝”。现平桂区已有20家矿山固废综合利用企业,2021年—2023年平桂区综合回收废渣累计3205万吨,收缴处置出让收益约3800万元。构建“一石多用、吃干用净”生态循环全产业链。构建起“矿山开采—天然石材及工艺品—碳酸钙粉体—人造岗石—复合新材料—固废综合利用”的碳酸钙“一石多吃、吃干用净”循环生态产业链,碳酸钙产业链从单一的粉体加工逐步向人造岗石、塑胶改性、油漆涂料、塑料型材、CPVC建材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延伸,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2023年,贺州全市石材碳酸钙全产业链企业已达500多家,其中规上工业公司达228家。
一是矿山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改善。2023年,贺州市完成绿色矿山创建43座,平桂大理石矿山复绿面积达2254亩,修复废弃矿山5927.55亩,厚植了高水平发展的绿色底色。贺州市通过督促矿山完善抑尘设施、推进矿山废渣综合回收,在实现矿山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改善了矿区周边群众生活环境、农业种植环境,2023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6%,5个县区的空气质量优良率平均为99.0%。2023年6月,贺州市平桂区大理石矿区个性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绿色屏障日益筑牢。
二是绿色碳酸钙产业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整合矿权,贺州市平桂区大理石矿山总生产规模已由原来的237.2万m3/年提升至1882万m3/年,实现了矿产资源规模化及集约化开发利用,2021—2023年度累计实际生产粉体用大理石5650万吨,保障了下游产业的原材料供应。2023年贺州市新签约碳酸钙产业投资项目59个,总投资208.95亿元,全市统筹推进碳酸钙产业重点项目62个,总投资达555.19亿元,全市石材碳酸钙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00.28亿元,平桂区碳酸钙新材料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国家级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贺州市到2025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600亿元”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有效支撑了广西千亿元碳酸钙产业发展。
三是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贺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和人造岗石生产基地,先后荣获“重钙之都”“岗石之都”“全国碳酸钙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碳酸钙产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矿山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碳酸钙循环生态产业链带动矿山机械、研发技术、产品检验测试、会展交易、商贸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等配套产业加快发展,通过“就地取材”、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提供了4万余个就业岗位,为当地增加了高的附加价值产品产出,近三年贺州市大理石矿矿山企业上缴税收逐年提高,全市累计实现税收33.95亿元,打通了自然资源高效利用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径。